日省錄凡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日省錄凡例
作者:柳本藝
1827年

[编辑]

國朝史有二焉。春秋館有《時政記》,承政院有《日記》,此卽左、右史之職也。《時政記》者,記事官蓋論時政之得失,藏之史庫,他人不得見焉。《日記》則每日院吏以繩穿集六房文書,翌朝草裝之,謂之傳敎軸,入直注書以大冊,不計其事蹟緊漫,手自全錄,疏箚則連書於其末,藏之政院矣。

粤自正廟朝初年有御撰日記,曰《日省錄》,己亥設內閣以後,仍命閣臣代撰成書。而其出草則入直檢書掌之,每日收輯諸文書出草後,閣臣監正之。其法,每一事必立綱係目,刪繁而取要,惟絲綸、批判則全錄,而諸臣奏啓文字無不刪抄。比諸《政院日記》,文省而事詳,實合於記事者,必提其要矣。如春官之儀注、道臣之狀啓、還給之上疏、金吾・秋曹之囚供及殺獄案、上言・鳴錚之啓、事大交隣文字、使行聞見別單,則《政院日記》中所不載,而獨載於《日省錄》,必書姓名,採其事實,入於挾注。

筵說則事尤秘焉,注書所記,閣臣親自刪折以上,其詳且備有如此者。是以先朝實錄撰出時,左、右史無不發秘摘幽,而若其全體細目,必資《日省錄》以爲藍本。凡史家之信筆,莫尙於是書也。

每月成一卷或二卷,繕寫粧潢以進,以日係事,以事立綱,凡一日內朝廷百事,開卷瞭然。以便於乙覽,藏之大內,本草則藏于內閣。此書卽御撰之代草,而又兼史體,其所重尤非他史之比。而事之善惡功過,竝從文而直書無隱,則褒與貶自寓於其中也。於戲!惟我先大王以天縱之聖,命其書曰「日省」,以存「乾乾惕若,省察闕失」之意,以致二紀光御治法政模之卓越前古。猗歟盛哉!猗歟休哉!

余自十九歲,承命出入閣中,校勘秘籍,且先職也,故頗知故事。曾聞先進言,則《日省錄》隨事編纂,不必有一定之例。然當書而不書、不當書而書與立綱分目之規例,不可無凡例。夫新進之官雖有太史公三長,不得不問之學之後習焉,不亦難乎?

舊僚李奉杲雅亭之家學,草創其凡例,而余與伯氏供奉內閣,今爲二十餘年之久,遂詳論其例,分類爲一卷。又爲《儀注謄錄》一卷,置于直廬之座右,庶有補於後進之考檢遵行焉。檢書之給廐馬、袖筆而從鑾衛,爲修錄也,敢不職思其居乎?

時丁亥仲春之上澣,內閣兼檢書柳本藝謹書于小酉齋中。

立綱總例[编辑]

凡立綱,首書以「命」字。或有壓尊處,則中間書「命」字,如「太廟春享,命以親行磨鍊」。

「傳曰」及備忘記謹書以「敎曰」。「陳賀頒敎文王若曰」謹書以「頒敎文曰云云」,末端小註書「藝文提學某製」。

狀啓、草記判付謹書以「敎以」。

「傳曰允」及「依允」謹書以「允之」。

「依爲之」及「依回啓施行」謹書以「從之」。

上疏及啓辭批答謹書以「批以」。

玉堂《故事》批答則謹書以「答曰」。

「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謹書以「予詢大臣」。次對時

以傳敎爲綱,而目無可書,則「敎曰」代以「命」字。

傳敎、批答竝全錄,不敢增刪一字。

判付末端「可也」二字刪不書。

傳敎若有追後改書及改付標,則直爲改書於原下傳敎中。

擧條末端̥「敢此仰達矣」刪曰「敢達矣」̥。

政院啓辭中「本院請推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刪曰「本院請推外,無他罰。何以爲之」。

啓辭、草記中「敢稟」、「敢啓」等字刪之,「何如」二字代以「請」字。

「從重推考」刪曰「重推」,「推考」刪曰「推」。

「先汰後拿」曰「汰拿」。

「拿問勘處」曰「拿勘」。

原情供辭「矣身」改曰「渠」,吏讀竝代以「則」、「矣」、「而」、「於」、「也」等字。

《日省錄》出草時,當日內事端,不可先後倒錯。故雖有傳敎軸,次序若有可疑,則考檢於朝報、分撥中次序,出草後,必考正書朝報,以準誤字及遺漏條件。

各道狀啓中可謄者,詳考於單草記中,卽招該司書吏,推覓抄上。

凡官職除授,謹書以「中批」。

當日內事端,必首謹書天文,次謹書廟宮祀享,以所敬爲先。

天文類[编辑]

雨。

○自開東至人定,測雨器水深一寸。

○自前夜五更至戌時,測雨器水深二寸九分。

○自前夜人定至是日人定,測雨器水深二寸。

○申時,測雨器水深二分。

○夜三更,測雨器水深一分。

雨雹。

○申時雨雹,狀如小豆,測雨器水深三分。

雨雷。只書十月雷

○夜二更,測雨器水深三分。

霜。只書初霜降

祭享類宗廟、景慕宮朔望祭享,只書「遣承旨詣□□,奉審摘奸」,而不書其目。[编辑]

正月朔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太廟春享在再明也。淸齋摘奸,前期二日。

遣承旨詣宗廟、永寧殿奉審摘奸。

○春享在明日也。

行宗廟、永寧殿春享。

○攝儀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祈穀大祭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社稷奉審摘奸。

○祈穀大祭在明日也。

行社稷祈穀大祭。

○攝儀也。

遣承旨詣元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英宗貞純王后金氏忌辰,十二日。

遣承旨詣宗廟、景慕宮奉審摘奸。望祭與朔祭同例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再明也。正月、二月、八月行合三次。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明日也。

二月朔

遣承旨詣文廟奉審摘奸。

○釋菜在明日也。上丁日行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社稷春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社稷奉審摘奸。

○春享在明日也。

行社稷春享。

○攝儀也。上戊日行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景慕宮春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景慕宮奉審摘奸。

○春享在明日也。

景慕宮春享。

○攝儀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南壇、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南壇、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明日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東・南關王廟、纛所祭在再明也。驚蟄日行

遣承旨詣受香所奉審摘奸。

○東・南關王廟、纛所祭在明日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先農壇節祭在再明也。驚蟄後亥日行

遣承旨詣先農壇奉審摘奸。

○節祭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宗廟永禧殿景慕宮奉審摘奸。

遣承旨詣弘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英宗貞聖王后徐氏忌辰,十五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春享在再明也。春分日行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春享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宗廟、永禧殿景慕宮奉審摘奸,受香諸處一體奉審摘奸。

命遣史官詣司寒開氷祭所奉審摘奸。春分日

○開氷祭在明日也。

三月朔

遣承旨詣受香所奉審摘奸。

○馬祖祭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懿昭墓奉審摘奸。

○忌辰在明日也。初三日

遣承旨詣元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初四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皇壇春享在再明也。初五日

遣承旨詣皇壇奉審摘奸。

○春享在明日也。初六日

行皇壇春享。

○攝儀也。初七日

遣原任直閣□□□詣健陵奉審摘奸,仍詣顯隆園華寧殿一體奉審。

健陵忌辰在再明也。初七日

遣承旨詣昭寧園奉審摘奸。

○忌辰在明日也。初八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先蠶祭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先蠶壇奉審摘奸。

○先蠶祭在明日也。初十日

遣承旨詣宣武祠奉審摘奸。

○節祭在明日也。十二日

遣承旨與禮堂、戶郞詣宣武祠奉審。

○依定式也。十九日

遣承旨詣明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二十五日

遣承旨詣宗廟、景慕宮奉審摘奸,仍詣受香所奉審摘奸。

○雩祀壇節祭在明日也。三十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太廟夏享在再明也。

四月朔

遣承旨詣宗廟、永寧殿奉審摘奸。永寧殿只行春秋享,親享時則幷行。

○夏享在明日也。

行宗廟、永寧殿夏享。

○攝儀也。

五月朔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文祜廟夏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文祜廟夏享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宗廟、永禧殿景慕宮奉審摘奸,受香諸處一體奉審摘奸。初四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景慕宮夏享在再明也。初四日

遣承旨詣景慕宮奉審摘奸。

○夏享在明日也。

遣待敎南秉哲綏陵奉審摘奸,仍留監祭,仍詣懿陵一體奉審。

綏陵忌辰在再明日也。

景慕宮夏享。

○攝儀也。

遣承旨、禮堂、戶郞詣宣武祠奉審。

○依定式也。初十日

遣直閣金始淵顯隆園奉審摘奸,仍詣健陵華寧殿一體奉審。

○忌辰在再明也。十九日

遣承旨詣孝昌墓奉審摘奸。

○忌辰在明日也。初十日

遣承旨詣顯隆園奉審摘奸,健陵一體奉審。

顯隆園忌辰在□□也。二十一日

遣承旨詣健元陵奉審,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二十三日

六月朔

遣承旨詣明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七日

遣承旨詣懿陵奉審摘奸,延慶墓一體奉審。

懿陵忌辰在明日也。二十八日

遣直提學□□□詣健陵奉審摘奸。

○忌辰在再明也。二十六日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太廟秋享在再明也。

七月朔

遣承旨詣宗廟、永寧殿奉審摘奸。

○秋享在明日也。

行宗廟、永寧殿秋享。

○攝儀也。

遣承旨詣皇壇奉審,宣武祠一體奉審。

神宗皇帝忌辰也。二十一日

遣承旨、禮堂、戶郞詣宣武祠奉審摘奸。

○依定式也。二十一日

八月朔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南壇、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南壇、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節祭在明日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景慕宮秋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景慕宮奉審摘奸。

○秋享在明日也。

景慕宮秋享。

○攝儀也。

遣承旨詣文廟奉審摘奸。

○釋菜在明日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社稷秋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社稷奉審摘奸。

○秋享在明日也。

行社稷秋享。

○攝儀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秋享在再明日也。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儲慶宮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秋享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明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明日也。十二日

遣承旨詣宗廟、永寧殿景慕宮永禧殿奉審摘奸,仍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十四日

遣原任閣臣金洙根景陵奉審摘奸,仍留監祭,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再明也。二十三日

遣承旨詣懿陵奉審摘奸。

○忌辰在明日也。

九月朔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東・南關王廟、纛所祭在再明也。霜降日行

遣承旨詣受香諸處奉審摘奸。

○東・南關王廟、纛所祭在明日也。

遣檢校待敎□□□詣華寧殿奉審摘奸,健陵顯隆園一體奉審。十九日

遣承旨詣宣武祠奉審摘奸。

○節祭在明日也。

十月朔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太廟冬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宗廟、永寧殿奉審摘奸。

○冬享在明日也。

行宗廟、永寧殿冬享。

○攝儀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景慕宮冬享在再明也。三十日

十一月朔

遣承旨詣景慕宮奉審摘奸。

○冬享在明日也。

景慕宮冬享。

○攝儀也。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文祜廟冬享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宗廟、永禧殿景慕宮奉審摘奸,受香諸處一體奉審摘奸。

毓祥宮延祜宮景祐宮懿昭廟文禧廟文祜廟冬享在明日也。

遣承旨詣永陵奉審摘奸,局內諸陵一體奉審。

○忌辰在再明也。十二日

遣承旨詣永陵奉審摘奸,仍詣綏吉園奉審摘奸,昭寧園一體奉審。

永陵忌辰在明日也。

十二月朔

遣承旨詣長陵奉審摘奸。

○忌辰在再明也。

遣直提學□□□詣顯隆園奉審摘奸。

○忌辰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社稷、宗廟、永禧殿景慕宮奉審摘奸。

○臘享在明日也。

行社稷、宗廟、永禧殿景慕宮臘享。

○攝儀也。

遣承旨詣受香所奉審摘奸。

○司寒祭在明日也。

命檢校直閣李景在馳詣徽慶園奉審摘奸,仍留監祭。

○忌辰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徽慶園奉審摘奸。

○忌辰在明日也。

命祈雨祭不卜日設行。

○禮曹啓云云。

命遣吏郞摘奸諸執事淸齋。

○祈雨祭在再明也。

遣承旨詣受香所奉審摘奸。

○祈雨祭在明日也。次數隨時

行三次祈雨祭于南壇、雩祀壇。初次、再次皆於行日書之。

景祐宮夏享。

○王世子代儀也。

嶺南道臣□□□進香于殯殿。乙未附

議政府進香于殯殿。

因山《日省錄》編入誌文、哀冊文、竹冊文、玉冊文、行狀諸書。

孝成殿秋享以攝行磨鍊。乙未七月初四日

孝成殿朔祭。

○攝儀也。

親行晝茶禮。

○自內行禮也。

孝成殿行朔祭。

○儀註。

純宗翼宗祔太廟。丁酉正月

○儀註。

□□冬享祭香祝命親傳。又例:□□春享祭,命親傳香。

○禮曹以「來□月□日,行□□冬享大祭,親傳香」取稟也。

臨御召見類[编辑]

熙政堂,行朝講。座目晝講亦如之

○講《詩傳》第□卷。

行召對于□□□。座目

○講《綱目》。

行別講于□□□。勸講亦如之

○講《□□》。

召見校理某、修撰某于□□□。

○敎曰:「玉堂上下番持《聖學輯要》入侍。」

行藥院入診于□□□。都提調□□□、提調□□□、副提調□□□。

行藥院入診及次對于熙政堂都提調□□□、提調□□□、副提調□□□。

○日次請診也。

行次對于熙政堂,召見入格儒生。

召見時原任大臣、禮堂于□□□。

○請對也。

召見承旨□□□于熙政堂或有筵說,則書此綱;無則刪之。在院承旨入侍同例。

召見輪對官于□□□。

行藥院入診于□□□,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藥房座目

○日次請診及大臣、閣臣承候也。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于□□□。

仁政殿,行春到記。試官

春塘臺,行內禁衛及西北別付料試射。

春塘臺,行隨駕軍校試射。試官

春塘臺,行三廳秋等試射及武藝廳射、放、技藝。

仁政殿,受賀頒赦。

○具□□□。儀注

○頒敎文曰:「……」末端小註書「藝文提學某製」

行陳賀于仁政殿

○權停例也。

○頒敎文云云。

御□□□,行朝參。

明政殿,行太廟冬享誓戒。

御□□□,行都政。親臨都政例非親臨,則只書曰「都政下批」。

春塘臺,行式年文武科放榜。殿試同例

御□□□,親受文武科謝恩。

詣□□□,親押宗廟、景慕宮朔祭香祝。

行世子嬪宮初揀擇于□□□。

○詣闕處女:判書某女。某某女列書

○敎曰:「行護軍某女、進士某女、幼學某女,再揀擇入之;餘皆許婚。」

璿源殿展拜。自閣監直所錄來「親行焚香」,書以「展拜」。

○自內行禮也。

召見奉審閣臣李□□于□□□。

健陵奉審後入來也。

召見平安監司某于□□□。

○辭陛也。

召見三使臣于□□□。正使□□□、副使□□□、書狀官□□□。

○辭陛也。

召見回還冬至使于□□□。座目

書狀官某、首譯某進聞見別單。書狀官入來啓下日抄上

○書狀官別單:一云云。一云云。

○首譯別單:一云云。

召見童蒙于□□□。

《故事》例。

答侍讀官□□□、檢討官□□□所陳《故事》。

○□□□書進《故事》以爲云云。

○□□□書進《故事》以爲云云。

侍讀官□□□、檢討官□□□書進《故事》。無批答,則如此書。

○□□□《故事》以爲云云。

○□□□《故事》以爲云云。

答侍讀官□□□、檢討官□□□所對《故事》。御題例

○御題云云。

○某所對《故事》云云。

頒賜恩典類[编辑]

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

○敎曰云云。

賜老人歲饌。

○敎曰:「故領議政妻某氏及領議政某內外,衣資、食物輸送,令該郞存問。」

耽羅貢馬。

○先運馬,內入八疋,大臣二疋云云。

○後運馬,頒賜二十疋云云。

□陵補土時監董堂上以下施賞有差。

○因別單,敎以。

點下吏、兵批歲抄。十二月

○吏批:罷職秩某官某某竝敍用,奪告身秩某官某減一等。[1]

○兵批同例。

○敎曰:「吏、兵批歲抄點下者,依例捧傳旨。」抄出時,秩內職銜以類聚書,則省文爲好耳。

施武藝廳夏等試射、放、技藝賞格。

○試記:柳葉箭、片箭、銃代旗槍、雙劍、銳刀、馬上技、月刀、鞭棍、騎蒭、藤牌、靑龍刀。左待李完根等二人。柳邊二中

命別歲抄書入。十二月

○因吏曹啓稟,有是命。

施領府事隱卒之典。

○敎曰云云。

給衣薄軍兵恤典。流丐恤典同例又見書啓類十二月

○宣傳官某書啓以爲云云。

給某縣燒戶恤典。又見狀啓類

○某道監司某以「某縣民家失火,幾戶延燒」馳啓,敎以云云。

平壤等邑漂頹戶恤典。詳見狀啓類

平安監司某以今月初二日之雨云云。

甕津渰戶恤典。

除拜遞解類[编辑]

命卜相。

○賓廳卜相,以領府事李時秀、判府事徐龍輔金載瓚韓用龜金思穆封入。敎曰:「加卜。」

拜□□□、□□□爲相。

○賓廳加卜,以沈象奎林漢浩封入,以用龜漢浩批下。

有政。

○以徐鼎輔爲右尹。領議政,韓用龜;左議政,南公轍;右議政,林漢浩單付。

以□□□爲吏曹判書。

○昨日政擬入,至是批下。

差下實錄郞廳□□□。備堂差下同例

○實錄廳啓言云云。

以某爲承旨。臺諫有闕政稟同例綱只書「承旨」,而勿書都、左、右等座次。

○因承旨有闕政稟,敎以:「前望單子入之,待下批,牌招察任。」

遞承旨李□□,以金□□朴□□爲承旨,尋遞□□□,以□□□代之。

○敎曰:「都承旨許遞,與未差之代,前望單子入之,待下批,牌招察任。」

○政院以□□□在外啓請下諭。敎以:「許遞,前望單子入之。」

遞承旨某,以某代之。

○某不爲仕進。敎以:「許遞,前望單子入之。」

以某爲某官。口傳也。前望也。備薦也。新通也。初仕也。中批也。添書也。

有政。

○以某爲某官云云。

○再政:以某爲某官。

○三政:以某爲某官。竝從政事所書次序書之

○老職人下批。戊寅正月以後,改規式。

○吏批:內則六曹判書・參判、吏議、承旨、玉堂、兩司、禁府堂上、漢城府堂上、內醫提調分承旨、分摠管竝書。、議政、贊成、參贊、舍人、檢詳、內閣提學至待敎、忠勳府君、儀賓府尉、實注書、翰林、知・同經筵、兩館提學、知・同春秋、知・同成均、祭酒、大司成、侍講院・講書院官員竝書之。蔭官初入仕參奉、敎官、假監役、部都事、守奉官、敦寧・典獄・禮賓參奉、檢書官、假引儀竝書之。守衛官、吏文學官勿書。外則監司、守令、留守、掌試都事、按覈・審理・慰諭・監賑・暗行御史、敬差官、上・副使、書狀官、遠接・伴送・接慰使、問禮官、通信使守令相換,則特敎外勿書。;新通吏・戶・兵判書、吏曹參判・參議、承旨、大司成、兩館提學、同經筵、知經筵、副提學、應敎、大司憲、大司諫、持平、獻納、正言、春坊賓客至說書竝書之;備薦各營門大將、平安咸鏡監司、留守、義州府尹、東萊府使、濟州牧使。

○兵批:內則領中樞府事、判中樞府事、知事、同知知事、同知,曾經侍從外勿書。;翊衛司・衛從司官員、摠管、大將、都監中軍、禁軍別將、左右捕將、訓鍊都正、訓鍊正・副正只書新通;初仕宣傳官、武兼、部將、守門將、參軍、權管只書初仕權管、備邊郞。外則兵使、水使、營將、中軍、虞候營將、中軍、虞候只書都政時新資五窠;北評事、僉使僉使只書履歷窠防禦;備薦平安兵使、統制使、北兵使、喬桐水使;邊地釜山多大浦阿耳城津薪島高嶺訓戎惠山厚州白翎滿浦長串;履歷安興法聖群山加里浦加德上土波知;初仕權管波知小農同仁廟坡吾村馬馬海甲巖乾原

李□□單付判府事。翰林單付,亦用此例。

遞掌令□□□。

○下諭後,過限不來也。

遞左尹□□□。

○呈辭也。兩職竝遞,則書以「竝呈辭」也。

遞都摠管某、副摠管某,以某某代之。

○因摠管變通草記,敎以:「竝許遞,前望單子入之。」

○政院以夏享,摠管不備,啓請云云。

改差慶尙左水使某。

○某以親年呈狀,兵曹啓請改差也。

黃海兵使某。

○某以身病呈狀,備局啓請許遞也。

命左捕將□□□兼察右捕將。大將兼察同例

○政院以「右捕將某移拜統制使,有他邊大將兼察之例」啓稟。敎以:「他邊大將兼察。」

○右捕將某以南壇淸道出去也。

遞承旨□□□。

○□□與其某親承旨某有應避之嫌,陳疏乞遞。賜批:「下該曹稟處。」該曹覆啓請遞。從之。當日上疏回啓,用此例。

遞某官某,以某還代之。

行閣圈。檢校提學□□□、檢校直閣□□□。

○直閣,四點□□□、□□□、□□□以上取三人;待敎,四點□□□、□□□、□□□以上取三人。

行翰圈。別兼春秋□□□、翰林□□□。

○三點□□□、□□□、□□□、□□□、□□□以上取五人。

行都堂會圈。

○三點某某以上取幾人。

行槐院分館。承文博士某某、副正字某。

○三點某某。

行館錄。

○本館錄三點某某取幾人。

開坼京外殿最。只書中、下等第。京司貶坐不參中,勿書之。

○敎曰:「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啓本入侍。」

○兵曹判書某啓本:「宣傳官某云云,監牧官某云云,竝中。」

京畿監司某啓本:「某縣監某某云云,竝下。」次書各道監司及兵使、水使啓本。

開坼平安兵使褒貶啓本。追後封啓例

平安兵使某啓本云云。

吏、兵曹以諸道守令、邊將降考啓。目詳見草記類

都政下批。吏曹判書金□□、兵曹判書李□□、參判柳誼、參議李尙度、參知柳師模進。[2]

○吏曹參判李敬一、參議李勉兢再違召。敎以:「聞其親病甚篤,勢難承命云。許遞。前望單子入之,待下批牌招,使之先參政後謝恩。參議事極爲駭然。麻田郡守除授,使之當日辭朝;時任郡守遞付軍職。參議前望單子入之,待下批,一體牌招,先參政。」

○以李祖承爲參判,魚用謙爲參議。

○敎曰:「麻田薄州,名以謫倅。身在朝房之人,尙不𨃃蹶,分義所在,極爲未安。該郡守李勉兢施以譴罷之典。」

○敎曰:「守令及初仕擇擬,五考五上、淸白吏子孫調用,忠臣子孫、皇朝人子孫、西北人、軍功人亦爲收用。」

○吏批:以徐郁修爲大司諫,高宅謙爲執義,張至冕爲司諫,鄭弼祚權心彦爲掌令,李德鉉鄭繼忠爲持平,李東萬爲正言,任長源爲獻納。郁修等竝以情勢未肅拜,許遞。以尹弼秉爲大司諫,李貞運爲司諫,柳畊爲執義,池德斌金復元爲掌令,李廷璞沈普永爲持平。

○敎曰:「賓對旣退之後,追呈肅單,有違格例。當該臺臣遞其職,前望單子入之。」

○以李殷模爲大司諫,金致光爲司諫,高應觀爲正言,李柱延爲執義,沈能弼爲持平,致光柱延添書落點。申禹相爲獻納。

○敎曰:「未肅拜兵曹堂郞改差,待下批,先參政後謝恩。」

○以蔡弘遠爲兵曹參議。弘遠拜承旨,以朴長卨代之。

○敎曰:「不卽肅拜兵曹堂上改差,前望單子入之。旣在闕中,使之先參政後謝恩。」以李尙度批下。

○以金銑朴吉源爲校理,徐有聞爲副校理,曺允遂朴鍾淳爲修撰,金履素爲冬至正使,金勉柱爲副使,尹益烈爲書狀官,李東憲吉州牧使。以下守令除拜不盡錄

○敎曰:「高山驛弊可悶。察訪之代,今番則三司勿拘,必以剛明可以蘇弊之人擬入事,嚴飭。」

○以申思運爲知敦寧,鄭民始爲弘文提學,李泰永爲禮曹參判,丁志遠高山察訪。

○敎曰:「向有收用之命,而尙不擧論,驪陽府院君家祀孫尙無從宦者。今政初仕窠擬入。」

○又敎曰:「氷庫別檢權載大,初仕時年太淺,雖姑置之,今旣陞品。闕內入直當窠相換。」

○以閔耆顯爲假監役,兪漢宰貞陵參奉,宋稚圭英陵參奉。耆顯以下,初仕也。

○兵批:以李得濟爲副摠管,徐英輔全羅兵使。

○以德源府使元毅鎭咸從府使尹範益中和府使金鎭鼎擬入安東營將望筒,敎以:「咸從雖曰準朔,係是數遞邑,則名在御覽案,而徑先擬入。中和,十年八遞之邑也。至於首望,反復朔淺。年前飭敎之下,其敢如此乎?銓官推考,望筒勿施。」

安東營將又以元毅鎭擬入。敎以:「旣以朔淺,使之改擬,則豈可更擬乎?勿施,兵判從重推考。」

○因北虞候望筒,敎以:「此非民社之責,亦與營將差間。堂下武臣中,最久屈人擬入。」

○以李厚在尙州營將,金翰周安東營將,沈公燁洪州營將,柳鎭赫大興中軍,李昌會爲北虞候。厚在以下,竝新資也。

○敎曰:「聞兵判言,參上窠窄,當出虛司果云。在外訓鍊副正改差,與楸坡遞來鎭將,依定式,守令待窠差送事,分付。」

韓用鐸爲北評事,申義顯爲訓鍊副正,柳相黙金鎭億,新通也。李泰協群山僉使,李膺福法聖僉使,權逴高嶺僉使,權玭楸坡萬戶,南耆喆神方萬戶,李儒秀馬馬海權管,金若采同仁權管,李緯坤鄭禹濟爲武兼,李潤俊爲部將,桂一恒爲守門將。若采以下,初仕也。

○敎曰:「復職取才武兼望筒中,李元煜以落仕三十三年懸錄,特爲加點。今政如無虛司果,他見窠改付標單付,否則姑爲加付事,分付。」

○又敎曰:「相換邊將,雖非同道,皆令除朝辭赴任。」

老職人下批。有政可書,則綱書以「有政」,而老職人付下亦可,老職人下批云云。[3]

○漢城府:朝官秩,正憲任希存、通政李綱重趙明煥、折衝朴文郁、宣略崔命柱。士庶秩,禦侮崔弘魯、閑良高尙日。內侍秩,資憲李完得、通訓朱命新京畿:朝官秩,前牧使金明鎭。士庶秩,金得良等三十人。水原府:士庶秩,李春光等十人。廣州府:士庶秩,朴龍采等四人。公忠道:朝官秩,五衛將朴興緖、巡將金韻大。士庶秩,金漢奎等四十一人。以下各道依上例書之。以上朝官、士庶人各加一資,婦女封爵。百歲老人秩,公州通政朴就榮西原通政池光瑞以下各邑百歲老人,依此例竝列書。以上五十五人幷直超崇政,單付同知。

中批:以林東鎭爲校理,朴岐壽爲副校理,李嘉愚爲副修撰。辛巳十一月例

○敎曰:「副司果林東鎭,校理;司僕正朴岐壽,副校理;副司果李嘉愚,副修撰竝除授,卽爲牌招察任。」

補□□□慶州府尹。[4]

疏箚類[编辑]

領議政□□□疏辭新除中書之任。賜批。

○疏略曰云云。批以云云。仍命遣史官傳諭。

領議政□□□再疏辭職,賜批。三疏、四疏同例。

領議政□□□上箚,請寢□□親享之命。賜批。

領議政某、左議政某、右議政某聯箚陳勉,仍乞退。賜批。因冬雷陳疏例

右議政某箚辭錫馬之典。賜例批卿其勿辭,安心領受。

吏曹判書某陳疏辭職。賜例批卿其勿辭行公

大司成某疏辭新除泮長之任。賜例批。

平安監司某疏辭新除藩任。賜例批卿其勿辭,往欽哉。

廣州留守某疏辭新除居留之任。賜例批卿其勿辭察任

平安監司某上疏,請往省先壟。賜批許之。所請依施

承旨某某聯疏,自引徑出。賜批。

大司諫某上疏辭職,仍請某施以罷職之典。賜批。

執義某疏論某。賜批。

○其疏曰。若全謄,則不稱「疏略曰」。

校理某疏陳時務,仍辭職。賜批。

大司憲某上疏辭職,仍陳勉。賜批。

正言某疏陳病狀,乞遞,仍請亟寢成命。賜批。

校理某以母病,陳疏徑出。批:「許救護。」徑出,例推考,勿書之。

修撰某陳疏乞郡。批:「令該曹稟處。」吏曹回啓勿書

大護軍某疏陳病狀,乞免□□享官。批:「令該曹付標。」

應敎某疏陳應避之嫌,乞遞。賜批許之。

○某與副提學某有內外從應避之嫌也。

○批以:「本職許遞。」

校理某陳疏,乞遞春秋兼銜。批:「令該曹稟處。」回啓勿書

○某與其親査知春秋某有春秋兼銜應避之嫌也。

右贊成某以草莽臣,從縣道上疏辭職。賜批。大臣、玉堂、臺諫在外上疏,則竝用此例。而監司、守令則勿稱「從縣道上疏」。

判府事某疏陳病狀,乞休致。賜批。

敦寧都正某疏陳無敦寧,乞遞。批:「令該曹稟處。」吏曹回啓勿書

時原任大臣聯箚,請云云。賜批。座目書之。金吾堂上、玉堂、承旨、兩司同例。

公淸道儒生某等一百十二人上疏,請云云。批:「令廟堂稟處。」

戶曹參判某陳疏乞遞。賜例批。

○終制後初除也。

某官某陳疏請改名。賜批許之。

命某官某上疏還給。上疏則推上於《日省錄》

刑曹判書某疏陳病狀,乞遞。賜批調理行公

啓辭類[编辑]

政院議啓,請亟寢云云。承旨座目

○議啓以爲。

藥院口啓請診。賜批。座目

○口啓以爲。

三司合啓,請云云。三司座目

○合啓以爲。

○再啓以爲。

○三啓以爲。兩司各啓,則書以「府新啓以爲」、「院新啓以爲」。

三司前啓中,某事幾字添入;兩司合啓中,某事幾字改措語。三司座目

○三司前啓中某等事云云下,云云幾字添入。批以:「不允。」

○兩司前啓中某事云云下,幾字抹去,云云幾字改措語。批以:「不允。」兩司前例前啓則不書,有緊要之新啓則書。

掌令某避嫌乞遞。賜批許之。

○合啓中有私義不可冒參者也。

○某於本府,曾經掌憲也。持平避嫌例

○避嫌略曰云云。批以:「勿辭,亦勿退待。」或「退待物論」

注書某以領府事某附奏啓。在鄕,則曰「馳啓」。

○狀啓以爲:「臣奉聖諭,傳諭于某邑某里領府事某所住處,則以爲云云矣。臣則仍爲復路。」在京,則曰「書啓以爲」。

封還右議政某呈辭。

○政院以右議政某初度呈辭啓稟。敎以:「遣史官封還。」

○命右議政某再度呈辭,遣史官封還。或用此例

命輪對當次人受點後,日次來待。

○政院以來初一日輪對啓稟,有是命。

王大妃殿誕日陳賀,命權停。

賓廳陳啓,請某事亟允群請。賜批。大臣以下座目竝書之[5]

○某等啓言云云。

○再啓言。三、四啓同此例。

右議政李敬一初度呈辭。賜不允批。

○批以云云。知製敎李基崇

領議政□□□以某官某上疏,覆達。

○□□只書名字啓言云云。從之。

草記書啓別單類[编辑]

判下兵曹太廟展謁時軍兵磨鍊草記。

○因該曹草記,敎以云云。末端「可也」二字刪

判下兵曹□陵幸行時軍兵磨鍊及軍令。

○因該曹草記,敎以云云。

○軍令云云。

禮曹以增廣諸科吉日推擇啓。

○該曹啓言。

備局以關西災實分等狀覆啓。

○備邊司啓言云云。允之。

許施嶺南留庫穀加分之請。

○備局啓言。

禮曹以陳賀、頒赦吉日推擇啓。

○該曹啓言:「陳賀、頒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某月某日某時爲吉云。請以此日時擧行。」允之。

吏、兵曹以諸道守令、邊將降考啓。六月、十二月。

○吏曹啓言:「考見諸道褒貶啓本,則某縣監某以云云爲目,則宜置中,而置諸上考云云。」

○兵曹。上同

命漂民出送咨文撰出,轉致北京

○承文院啓言云云。允之。

賑恤廳以遺棄兒收養人給料啓。

○該廳啓言:「西部路傍得一歲遺棄男兒,私婢分愛欲爲收養,故依節目給料,使之乳養。」

○該廳啓言:「南部、東部、西部、北部路傍得遺棄兒□口,李召史等欲爲收養,故依節目給料,使之乳養。」

太僕以各道牧場馬畜數爻啓。十二月

○司僕寺啓言云云。

○後錄:楊州監牧官云云。

給流丐恤典。

○宣傳官某書啓以爲:「流丐摘奸事,馳往城內各處,則云云。」敎以云云。

給衣薄軍兵恤典。同上例十二月

○宣傳官某書啓以爲。

給頹戶恤典。

○漢城府以頹壓民家某部幾戶啓。敎以云云。

備局以京畿湖西左右道暗行御史別單覆啓。

○備邊司啓言:「卽見京畿暗行御史別單,則云云。」又啓言云云。竝允之。

戶曹、賑恤廳以貧寒宗室子女昏葬時扶助別單啓。十二月

○戶曹別單云云。

○賑恤廳別單云云。

齎咨官□□□以手本報備局。齎咨官手本或謄上於十一月

○手本以爲。

禮曹以幸行時上言覆啓。

皇壇排設破傷物件,命各該司改備。

○禮曹啓言云云。

□陵修改時監董堂上以下施賞有差。

○因別單,敎曰云云。

許施開城府餉穀代捧及停退還餉、軍布仍停之請。

○備局啓言云云。

奎章閣以「咸興永興兩本宮,衣襨、香燭、祭品奉詣吉日推擇」啓。

○本閣啓言。

式年文科東堂初試一、二所進榜目。試官

○一所,幼學某;二所,幼學某居首。

狀啓類[编辑]

冬至正使某、副使某以自離發先馳啓。先來狀啓例

○狀啓以爲。

平安監司某以平壤幼學某妻某氏一胎生三男馳啓。

東萊府使某以裁判差倭出來馳啓。

全羅監司某以某島漂人問情馳啓。

命領府事□□□祿米更爲輸送。

京畿監司某以領府事某祿米不受馳啓,有是命。

忠淸監司某狀罷大興郡守某。

○暗行御史封庫也。

平壤等邑漂頹戶恤典。

平安監司某以「今月初二日之雨,平壤博川祥原江東孟山德川等邑民家頹壓三十四戶,人物壓死三名」馳啓。敎以云云。

蔚珍縣燒戶恤典。

江原監司某以「蔚珍縣民家失火,幾戶延燒」馳啓。敎以:「聞甚矜惻。元恤典外,別加顧助,結構奠接之方,廟堂措辭分付。」

給某縣渰戶恤典。

○□□監司某以某縣人物幾口渰死馳啓。敎以云云。「某郡某以某事,乘船出海,逢風致敗,渰死云云」,則文長,不可曰「馳啓」,而當曰「狀啓以爲」。

開坼京外殿最。詳見除拜類

科試類[编辑]

設監試初試于一、二所。一所試官,□□□、□□□、□□□;二所試官,□□□、□□□、□□□。臺試勿書

監試一、二所進初試榜目。

○一所,幼學□□□居首;二所,幼學□□□居首。

設三日製于泮宮

○敎曰:「都承旨持此御題,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試取以來。」

○以□□□□爲賦題。入門幾人,收券幾張。

行三日製科次于□□□。

○敎曰云云。

○又敎曰:「入格儒生明日待令。」

慶科增廣武初試一、二所進榜目。

○一所,閑良某居首;二所,閑良某居首。

設翰林召試于春塘臺試官

○以□□□爲銘題。

○銘居首,三中某。三下一,某;三下二,某。

庭試文科初試一、二所進榜目。

○一所,幼學某居首;二所,幼學某居首。

設檢書取才于摛文院試官座目

○以□□□□□爲詩題。

設入直文、蔭官應製于春塘臺

式年文科會試進榜目。

○取幼學某等三十三人。

考下湖南儒生試券。戊午六月十八日例先朝時

○先是,以「擬本朝群臣賀用周家祀后稷之禮建肇慶廟」爲箋題,以「我圖爾居,莫如南土」爲義題,以「湖南」爲策題,命光州牧使某持往該府。命御定《大學衍義衍義補》及《朱子大全節約》校正書寫儒生咸詣府治應試,收券上送,至是親考。敎曰:「御定兩本校寫之勞,已可記也,考訂處籤紙所錄意見,亦可驗所存之識解。道伯加選,又皆故家後承,特以詩、賦、箋、義、策五道分日試製。見其上來諸券,多有傑句佳作。惟今考能校長之擧,爲湖南蘊抱之士闡名之會也。間因憫旱,不遑於閑漫酬應,近得甘澍,又當今日慶辰,始分等第,書下各券。三下以上計畫,居首十四分幼學高廷鳳賦二下,義三中,策三下。、進士任興源賦三上,義三中,策三中。直赴殿試;十二分生員朴宗民、進士鄭冑,本道廟殿官初仕窠,今日口傳擬入。以下不盡錄

判下慶科庭試武科規矩。若追後改落點,則改點下某科規矩。

○原榜人云云。

刑獄類[编辑]

推中官□□□。

○以啓字誤踏,政院請推也。

推承旨□□□。

○敎曰:「當該承旨推考。」推考事實問于政院,而不知,則只書此傳敎。

罷某官□□□職。

○政院啓言:「云云。本院請推外,無他罰。何以爲之?」敎以:「罷職。」

拿處某官□□□。

○目例同上。

忠淸監司某以某縣監罪狀馳啓。

○狀啓以爲:「云云。其罪狀令攸司稟處。」

命某官某拿處分揀。

○承旨某啓言云云。敎以:「拿處。」

○因拿處傳旨,敎以:「分揀。」

分揀前某官某禁推。

○某違召,政院例捧遞差及禁推傳旨。尋因禁推傳旨,敎以:「分揀。」

命時囚某等議處。

○義禁府啓言:「某官某原情以爲云云。曾經侍從,請除刑推議處。」允之。自癸巳四月,《日省錄》中「請」字下,「除刑推」三字書入。

○請刑推得情。敎以:「除刑推議處。」

命時囚某等照律。

○義禁府啓言:「某云云。請以此照律。」允之。

勘放時囚某等。

○義禁府啓言:「某官某照律,笞四十收贖云云,私罪。施行。」允之。敎以:「某功減一等,某議減一等。」舊例,議處、照律連日爲之,則啓目移合於照律亦可。

命時囚某等勘放,某等議處,某等照律。合綱例

○義禁府云云。又啓言云云。

汰某官某。

○吏曹啓言:「某官某云云。請汰去。」允之。

配某于某州府、郡、縣

○義禁府啓言:「罪人某,某郡徒三年定配所,請依例押送。」允之。

竄某于某州。

○義禁府啓言:「某官某竄配事,啓下矣。某州定配所,請依例發遣府都事押送。」允之。

設庭鞫于內兵曹。座目

○敎曰:「庭鞫爲之。」

○罪人某更招後,刑問一次,訊杖第幾度,停刑。

○敎曰:「推鞫姑罷。」

設推鞫于本府。判府事、左議政、判義禁、知義禁、同義禁、承旨、問事郞廳、校理□□□、刑房都事、文書色都事

○敎曰:「推鞫爲之。」

差下問事郞廳某某。

洪原金宗得依前訊推。

咸鏡監司李□□狀啓以爲:「洪原金宗得猛踢金尙水,第二日致死,庚申六月十七日囚。初檢官洪原縣監朴□□檢狀,實因以被踢致死懸錄,正犯以金宗得懸錄。覆檢官利原縣監金□□檢狀,實因、正犯與初檢同。此獄則云云。監司跋辭

○刑曹啓言:「云云。請依前訊推。」允之。

海州高□□嚴訊取服。

黃海監司李□□狀啓以爲:「海州高命新爲其父泰禧殺獄事擊錚,而令本道査實事,判下矣。定査官推覈,則云云。跋辭抄上

○刑曹啓言:「云云。請更加嚴訊取服。」允之。[6]

命擊錚人等原情,令廟堂稟處。己巳

○刑曹啓言:「擊錚人幼學某爲其父伸冤事也,幼學某爲其父定配請放事也。云云。請原情勿施,考律重勘。」允之。敎以:「某等原情則令廟堂稟處。」

各該司以擊錚原情覆啓。

○刑曹啓言:「擊錚人某原情以爲『云云。伏乞更査文案,俾申至冤』云。請上裁。」敎以:「自卿曹稟處。」又啓言:「云云。請更令道臣啓聞後稟處。」允之。

秋曹以猥濫擊錚原情勿施啓。

○刑曹啓言:「取考猥濫擊錚人等原情,則中部童蒙某爲其父殺獄稱冤事也,旣已結案。某邑某爲其父殺獄稱冤事也。云云。昨秋呼籲,今又煩瀆,極涉猥越。竝原情勿施。」允之。

京兆以金山郡金宗悅山訟事覆啓。

慶尙監司金□□狀啓以爲:「因刑曹關,金山郡金宗悅山訟事,定査官推覈,則云云。」

○漢城府啓言云云。

命秋曹囚奴興德嚴訊取服。秋曹殺獄例

○刑曹啓言:「去二月十八日西部居良人趙光得發狀內,其妹夫金光德被打於奴興德處,仍爲致死云。故依例行檢,則初檢、覆檢實因俱以病患致死懸錄。終涉疑眩,故依定式三檢,則實因以被搗執定矣。此獄云云。」雖京中殺獄,初檢官、覆檢官或三檢檢狀實因、正犯若不同,隨條當書。[7]

○刑曹啓言:「某月日某部居某發狀內云云。故依例行檢,則初、覆檢實因以被踢致死懸錄,正犯以某懸錄。此獄則云云。正犯某請更加嚴訊得情。」允之。

判下金吾諸道放未放回啓。刑曹回啓,則以判下秋曹爲目。

○義禁府啓言:「某道放未放修啓冊子,本府所管定配罪人放未放秩,竝依啓聞施行,稟秩中某邑某某、未放秩中某邑某某・某邑某,當初所犯,俱不深重,竝放送;稟秩中某邑某某、未至配所秩中某邑某,所坐不輕,竝仍配;他餘罪人,請令刑曹稟處。」允之。敎以:「某邑某、某邑某竝放送。」

放定配罪人某等。

○因某道放未放成冊,義禁府所管定配罪人某秩某・某秩某某、刑曹所管定配罪人某秩某等竝放。成冊中「仍」字、「放」字,自上書下,則用此例。[8]

湖南漕船致敗地方官拿處,差員、監色等勘罪。

○戶曹、訓局啓言:「京畿監司某狀啓以爲『廣興倉・糧餉廳等處所納合米九百十石十二斗零、太二百六十一石零所載全羅道聖堂倉漕船一隻,去月二十九日漂到南陽昇荒島,全船覆沒』云云。」允之。漕船致敗狀啓,必待戶曹、訓局等處合回啓後抄上。[9]

驪州金□□獄事,依大臣議施行。

○刑曹啓言:「問議于大臣,則云云。大臣之意如此,請上裁。」敎以:「依大臣議施行。」

判下秋曹放未放回啓。丁卯四月初四日例

○刑曹啓言:「江原道放未放修啓冊子,本曹所管定配罪人放秩、未放秩,竝依啓聞施行,而未放秩中,伊川吳召史楊口曺晩大等罪犯不至深重,竝放送;未至配所秩,祥原南聖國梁山曺命厚等罪俱不輕,竝仍配;未放秩中,三陟姜允尙云云。徒流案頉下之意,請分付道臣。」允之。敎以:「麟蹄朴妙得平海六守、某某竝放送。」又啓言:「全羅道定配罪人放秩、仍秩,竝依啓聞施行,而稟秩求禮崔德福、仍秩高山金啓學云云。」同上例

放釋輕囚。

○敎曰:「日寒如此,輕囚放釋。」

○政院啓言:「臣某奉聖敎馳往義禁府云云。」

○敎曰:「日熱如此,輕囚放釋。」

舊例書今例不書秩[编辑]

將任、兵判仍佩往來。只書兼察。

乞郡上疏之吏曹回啓。

禮曹草記陵內捉虎事。

關西先運襦紙衣輸送事草記。

陳疏徑出推考及賓對不參推考。

兵曹草記各道城堞、公廨修補賞典回啓。若有守令賞典,則抄上。

一司除署經。

命某郡守待待命拿囚。目曰:「因金吾拿來草記,有是命。」

金吾以某某保放啓。目曰:「某等有身病也。」

雜科、拜表。

各道年久殺獄依前訊推。

禮曹養子立後草記。

賓對不參臺諫例推。

朝紙中得書諸條[编辑]

晝講、召對座目。

傳敎批答改書及添書出。直爲添改於原書中

呈辭踏啓字。

一胎生三男狀啓。平安監司某以「某州良人某妻某召史一胎生三男馳啓」

使臣先來狀啓。

正書朝報中該曹啓目、單抄記中各道有事可錄之狀啓。

各月抄上文書[编辑]

京各司、各營進甲寅年會計簿。乙卯正月例正廟朝時

○戶曹、餉廳、兵曹、訓局、禁營、御廳、守廳、摠廳時在,黃金三百一兩零、銀子四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兩零、錢文八十萬三千七十六兩零、綿紬一百六同三十八疋、綿布四千八百三十二同五疋零、苧布三十九同六疋零、布子一千三百二十八同二疋零、米二十七萬一千五百五十五石零、田米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五石零、太三萬一千五百六十三石零、皮雜穀一萬一千三百十一石零。

京各司、各營進丙戌會計簿。

○戶曹、餉廳、惠廳、兵曹、訓局、禁營、御廳、摠廳時在,黃金二百五兩七錢三分、銀子三十九萬九千九百七十七兩四錢九分零、錢文一百十七萬四千九百五十七兩三錢三分、綿紬一百四十六同二十一疋十九尺、木九千二十二同二十三疋二十尺零、苧布一百六同四十五疋、布子九百三十三同十疋二尺零、米十八萬四千七百四十八石三斗九升零、田米四萬七千六百十五石三斗、太三萬五千七百三十一石十一斗二升零、皮雜穀二萬八千四百八十三石十二斗八升零。

四孟朔,太廟祭享,攝儀也。「行宗廟、永寧殿春享。攝儀也」。

四仲朔,社稷、景慕宮景祐宮祭享,攝儀也。「行社稷祈穀祭。攝儀也」,「行景慕宮春享。攝儀也」。

三月、九月,咸興永興兩本宮衣襨封裹。節次見儀註

春夏秋冬四等武藝廳試射放技藝試記、宣傳官・別軍職試射記、春秋各道別試武士試取,親臨外勿書。

十一月,皇曆齎咨官手本。

十二月,京兆獻民數晦日謄上。人口男女竝條勿書,只書男幾口、女幾口。、貧寒宗室過昏別單、葬需扶助別單賑恤廳、戶曹啓下日謄上。、各牧場進馬畜數爻啓下日謄上、司僕馬畜數爻。依壬辰十二月例抄上,晦日謄上。

雜錄[编辑]

《日省錄》中,或有漏落條件,則翌年正月請出爲木函時,追補入。

正宗朝《日省錄》,每五日正書以入啓,或時直入本草。當宁朝以後,則今月《日省錄》修正粧冊,入啓於來月二十日,如《政院日記》式。

特進官抄啓辛巳七月、壬午十二月。、暗行御史抄啓、渡海譯官聞見別單亦爲抄上。

內苑親臨試射時節次在於《宣傳官廳日記》,推見刪節以書。

勅使贈給,以都別單書上。辛巳九月初八日、庚寅十一月初三日。

金吾、秋曹原情及武藝統長手本,必推原本抄上。

《日省錄》出草時刑獄文書,必付於末端。

正宗朝乙巳正月十五日,命閣臣、承旨、副學、抄啓文臣、檢書官撰次丙申以後《日省錄》。檢書官李德懋所掌,凡五朔;柳得恭所掌,凡四朔。

甲辰十月十七日,傳于待敎李崑秀曰:「此後《日省錄》內入時,檢書官本草同爲內入,以爲憑考。」詳見掌故

國恤時誌文、行狀、哀冊文、竹冊文竝錄上於因山時《日省錄》,各司及各道進香日書上於《日省錄》。[10]

留院公事入之。留院上疏入之。

牌招啓辭中,更爲牌招、一體牌招。若有別般嚴飭,勿爲呼望傳敎,則或書之。

承旨換房。

各道進上愆期狀啓,勿待罪事,回諭。新生竹筍、葦魚之屬。

使臣渡江、還渡江狀啓。

大臣給由馬。有澆奠床備給,則書之。君、尉同。

動駕時輦輿捲三面取稟,侍衛軍兵雨具、諸司預備,冬至陳賀磨鍊草記權停,則勿書。

政事中陞資下批。

照訖講試官勿書。

推鞫時推案,不爲謄上;秋曹囚供則謄上。捕廳文案有判付,則推上。

兵曹軍兵磨鍊草記外,挾輦軍幾名磨鍊,雖有判付,勿書。

吏曹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都目政事取稟同見窠皆令差出同

提調,內醫提調外,勿書。

吏曹參議例捧禁推傳旨,分揀,勿書。

明日動駕時,何承旨進去,某某陪從。

留院上書入之。

臺官退待物論後,他臺官處置出仕啓辭則勿書。

三司、兩司合啓中某事某事、某官下諭上來事,例批,則勿書。

三司前啓中某等事,例批「不允」、「亟停勿煩」,則勿書。

乞郡上疏之吏曹回啓「許畀一縣云云」,勿書之。

戶曹稅漕船點檢草記,不必書。

監、兵營狀啓,官、鎭門聚點,執頉例推,勿書之。

別監手本,勿書之。

司饔院草記日供生鮮,折半代封判付。

禮曹草記陳試人許赴事,以「知道」啓下,不必書。

祭享時奉審承旨回奏「摘奸無頉」,勿書之。

出宮門路。

禮曹草記「明日秋到記試取時,景慕宮官員觀光云矣。假官一員,依定式啓下代直」事。宗廟、永禧殿官員同例。

各陵、園、墓若有慰安祭,則書之。廟、殿、宮同。

八道次序

京畿公忠湖西全羅湖南慶尙嶺南江原關東黃海海西平安關西咸鏡關北

水原府華城廣州府南城江華府沁都開城府松都

三司座目

大司憲,大司諫,副提學,執義,司諫,應敎,副應敎,掌令,持平,獻納,校理,副校理,正言,修撰,副修撰。

侍講院座目

師,傅,貳師,賓客,副賓客,贊善,輔德,兼輔德,進善,弼善,兼弼善,文學,兼文學,司書,兼司書,說書,兼說書,諮議。

翊衛司座目

翊衛,司禦,翊贊,衛率,副率,侍直,洗馬。

武藝名目武藝廳試記中,只書「月」、「新」、「元」、「藤」之一字,則必考此名目而俱書。

月刀,新劍,元技,藤牌,棍棒,雙劍,狼筅,挾刀,拳法,竹長槍,旗槍,鏜鈀,雙手刀,銳刀,倭劍,交戰附提督劍,本國劍,馬上雙劍,鞭棍,馬上鞭棍,擊毬,馬上才,騎蒭,長槍,騎槍,木劍。試記中,或有「步上中」云,則卽步鞭棍也。

日曆凡例[编辑]

上在昌德宮

○閣內無事。

上移御于慶熙宮辛未閏三月、戊寅八月。

上御熙政堂,行召對。□□□進參。

上御熙政堂,命諸承旨持公事入侍。□□□隨入。

上御熙政堂,命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仍行召對。□□□進參。

上御熙政堂,行藥院入診。□□□隨入。

上御熙政堂,行藥院入診,命閣臣承候入侍。某某進參。

上御熙政堂,命在院承旨入侍。□□□隨入。

上御□□□,行晝講。□□□進參。

傳敎、下敎、筵稟書以「閣臣某奏曰」、問安啓辭、承候入侍、御製、應製、擧動擇日取稟草記、御眞奉審四孟朔十五日、動駕、殿座、衣襨封裹三、九月。奉謨堂望廟樓書香閣、敎書、進箋、除拜、會圈、檢書取才、褒貶、考功每日、疏箚閣臣上疏,雖以他職上疏,全謄。、延祥春貼、端午貼、別單、小單子、抄啓文臣榜目及課講講義、賜給、奉命、遞罷、就理、編書、進書、守宮・隨駕閣臣落點城內當日還宮擧動時,不書守宮及隨駕閣臣,只書「檢書官衛內進」。、畫・寫榜目當日謄上

問安啓辭中,若有原任閣臣進參,則原座目必書「原任閣臣某官某進」。

閣臣上疏,雖以他職上疏,竝全謄。座目中,時任外,勿書。

出宮門路及出宮時刻,雖載於草日記,勿書之。

他官上疏批答中,有關於內閣事,則只書批答于日曆,而原疏則勿書。如己未十二月日曆中,副修撰金熙周上疏批答,「省疏具悉。附陳《聖學十圖》,令內閣稟處」之例是也。

上言式[编辑]

京外儒生進士臣□□□等:

右謹達臣矣身等伏以云云。伏蒙

睿恩爲白良結望良爲白去乎,詮次

善達向敎是事望良白內臥乎事是亦在,謹達。

戊子九月日。

儀註謄錄親臨、親行外,勿書之。[编辑]

春塘臺,行內禁衛及西北別付料試射。丁卯七月二十四日推見宣傳官廳笏記。

○具平戎服,乘馬出協陽門,由靑陽門春塘臺,降馬陞座。小開門、吹打、升壇、報叩頭依例擧行,仍行試射。一內假將崔益明報叩頭時失措,宣傳官朴履榮擧行做錯,竝記過,尋命分揀。試射訖,降座乘馬,出靑陽門,入協陽門還內。

○宣薦內禁衛、額外內禁衛秋等試射柳葉箭十巡優等別單,額外內禁衛閑良李顯英貫五中,邊十三中。直赴殿試;李良求貫二中,邊十四中。內下筒箇一部;金魯哲貫四中,邊十一中。內下弓矢一部賜給。

○西北別付料軍官試射柳葉箭六巡入格別單,淸南嘉善金弼鉉貫五中,邊七中。加資;閑良金益壽貫一中,邊四中。箭竹五十箇賜給云云。

春塘臺,行三廳秋等試射及武藝廳射、放、技藝。

○三廳秋等試射,柳葉箭三巡、片箭一巡,別軍職金守基柳葉,貫一中,邊一中。中豹皮一領云云。

○武藝廳秋等射、放、技藝試記,柳葉箭,李廷春貫一中,邊二中。熟馬帖一隻,黃大呂等三人貫一中,邊一中。各兒馬帖一隻云云;片箭,黃大呂等二人貫一中各弓矢一部;鳥銃,吳慶黙等四人貫一中,邊二中。各木一疋、布二疋云云。

奉謨堂展拜。丁卯七月初五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協陽門,由靑陽門宜春門。至奉謨堂門外,降輿入小次。時至,詣版位行禮如儀。陞詣堂內奉審訖,還入小次。乘輿出宜春門,由靑陽門協陽門還內。

景慕宮正朝祭,還至明政殿,行祈穀大祭受誓戒。乙卯正月初一日

○時至,具冕服,詣版位行再拜禮,詣盥洗位盥手。詣神位前三上香,奠幣,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徐鼎修;奠幣爵酒官,吏曹參議韓晩裕行酌獻禮。大祝副校理洪秀晩讀祝文訖,行飮福禮、望燎禮。禮畢,還入齋室。少頃,乘輿出宮門,至觀旂橋,降輿乘輿。入弘化門明政門,詣明政殿降輿陞座。祭官及宗親、文武百官入庭行禮訖,讀誓文官吏曹判書徐鼎修讀誓文訖,祭官以下行禮如初。乘輿入永淸門還內。

詣太廟、永禧殿展謁。乙卯正月初三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永淸門,至明政門外降輿乘輦,出弘化門,至太廟洞口降輦乘輿,入齋室,改具冕服,詣版位行禮訖,陞詣廟內奉審,仍詣永寧殿展拜。還入齋室,召見禮判閔鍾顯。改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廟門,降輿乘輦,詣永禧殿,至洞口降輦乘輿。入齋室,改具遠遊冠、絳紗袍,詣版位行禮,陞詣殿內展奉。還入齋室,改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殿門,至紅箭門外降輿乘輦。

命京兆尹詢問過歲安否於父老。

○敎曰:「漢城判尹率諸父老來待于鐘閣通衢。」予至鐘閣,判尹金載瓚率父老進前。予謂載瓚曰:「今番歲除好過與否,問于父老以奏。」載瓚回奏曰:「問于諸父老等處,則皆以爲好過云矣。」予曰:「如有疾苦,使之悉陳。」載瓚回奏曰:「遍問諸人,果無所達云矣。」

還宮。

○至太廟洞口降輦陞輦,入弘化門降輦乘輿,入明政門永淸門還內。

春塘臺,行歲首犒饋。乙卯正月初四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延生門,入靑陽門,詣春塘臺陞座。下敎曰:「祈穀大祭齋戒相値,小開門、陞壇等節及諸將臣參現竝除之,吹打則以鑼鼓代之,只兵判參現。」

○各營將士聽掌號笛,進入信地報叩頭後,仍行犒饋禮。承、史、閣臣、侍衛宣饌訖,近侍及各營將士等呼千歲。禮畢,由延生門還內。

詣社稷齋宿。乙卯正月初七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協陽門降輿乘輦。出敦化門,至社稷門外降輦乘輿。入至北神門外降輿,入西神門。詣壇上奉審,詣省器位省器,省牲位省牲。詣大次親押香祝訖,乘輿入齋室。

行社稷祈穀大祭。乙卯正月初八日

○時至,具冕服,乘輿。出齋室,至北神門外降輿,入西神門。就版位行四拜禮,詣盥洗位盥手。禮儀使禮曹判書閔鍾顯導詣社壇。陞自北階,詣神位前三上香,奠幣。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徐鼎修;奠幣爵酒官,吏曹參議韓晩裕次詣后土氏神位前上香,奠幣。次詣國社神位前上香,奠幣。降復位。捧俎官奉牲匣以入,薦俎官戶曹判書沈頤之以次跪奠幣。行各位初獻禮,大祝副司果徐有聞、兵曹正郞洪樂游尹魯東、副校理洪秀晩讀祝文訖,降復位。亞獻官判府事金憙、終獻官右議政李秉模行禮如儀。行飮福禮、望燎禮。禮畢,出西神門,過北神門外乘輿,入齋室。

還宮。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齋室,至社稷門外降輿陞輦。至惠政橋,路逢木覓山神位版,時史官行祭木覓,還奉位版于太常也。予降輦祗迎訖,乘輦入敦化門,至協陽門降輦乘輿還內。

明政殿,試春到記製述生;還御便殿,試講經生。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永淸門。至明政門內降輿,入小次。到記儒生入門後,出御明政門,試官及諸生行禮訖。以「擬齊五十者七十者謝衣帛食肉」爲箋題。命試所承旨收券以進于便殿。乘輿,由永淸門還御便殿,講生以次應講。仍行製述科次。

○敎曰:「講居首幼學宋應圭、製述居首進士尹涵竝直赴殿試云云。」

仁政殿,行朝參、次對。乙卯正月二十六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協陽門。由延英門光範門仁政門降輿陞座。百官行禮訖,召見時原任大臣、備堂、三司諸臣。

還內。

○乘輿,自仁政門小次由光範門延英門協陽門還內。

永禧殿行酌獻禮。庚申二月十三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協陽門降輿乘輦。出敦化門,至永禧殿大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親押香祝,改具冕服,出齋室。詣版位展拜,陞詣殿內奉審。還入齋室,少頃,出齋室。贊禮禮曹判書李晩秀導詣版位行四拜禮。詣各室神位前三上香,獻爵。大祝修撰朴鍾淳趙得永、副司果曺允遂金履載、直閣金近淳讀祝文訖,行禮如儀。禮畢,還入齋室,改具遠遊冠、絳紗袍,出齋室。乘輿,出大門降輿乘輦,入敦化門。至協陽門降輦乘輿還內。

春塘臺,行隨駕軍校試射。帳殿試官,某某;丹楓亭試官,某某,不老門試官,某某;南小營試官,某某。

○具平戎服,乘輿出萬八門。由靑陽門春塘臺降輿陞座。命以帳殿及不老門丹楓亭分所試射;南小營試射放記,同爲頒賞。

○兵曹堂上軍官、敎鍊官柳葉箭入格堂上軍官高道炯等二人、敎鍊官沈弘之邊二中,各弓箭一部;禁軍柳葉箭入格出身金文敎貫一中、邊三中,加資。

慕華館迎勅。庚申正月二十六日、癸巳七月二十四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轎出協陽門。出敦化門,路由鐘街,出崇禮門,至慕華館。降轎入幕次。詔書將至,出幕次,召見右議政李時秀,仍就祗迎位。勅使奉詔書,置龍亭中,予祗迎訖。乘轎入崇禮門,路由鐘街,入敦化門。至仁政門外,降轎乘輿。入仁政門,至小次前,降輿入小次。

仁政殿行宣詔儀。

○詔書至,予出小次祗迎訖,還入小次。勅使捧詔書入置於案。予出小次,行四拜跪,司香二人三上香。予由西階入詣受詔北向立,勅使稱有制,予跪。勅使奉詔書西向授,予受之覽訖,授近侍還置於案。予出殿,階上東向立,捧詔官副修撰某、副司果某。、宣詔官職、姓名二人。、展詔官職、姓名二人。詣詔案前。勅使奉詔書授捧詔官,由正門出就宣讀位。捧詔官以詔書授宣讀官,宣讀官以授展詔官對展。宣詔官讀詔曰云云,宣讀訖。予降復拜位,樂作。四拜興。宗親、文武百官同。禮畢,陞西階就幄次,詔書盛龍亭入內。

接見上、副勅。

○勅使入就殿內西向立,予入就殿內東向立,請行再拜禮,勅使辭,只行揖禮。仍行茶禮訖。勅使起座,予起座,與兩使揖送于仁政門外。乘輿入協陽門還內。

景祐宮展拜。乙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協陽門。由曜金門景祐宮降輿,入齋室。仍詣版位行禮。陞詣宮內奉審訖,還入齋室。小頃,乘輿入曜金門,由協陽門還內。

○王世子隨詣行禮。

永禧殿行酌獻禮,仍詣儲慶宮展拜。乙酉三月初七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協陽門降輿乘輦,出敦化門。至永禧殿大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改具冕服,詣版位行禮。陞詣殿內奉審訖,還入齋室。時至,行禮如儀訖。還入齋室,改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殿門外降輿乘輦。至儲慶宮大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少頃,詣版位行禮訖,乘輿,出宮門降輿乘輦還內。

○王世子隨詣行禮。

王世子詣太廟齋宿。癸未十月初一日例丙戌十月初二日書

○世子具遠遊冠、絳紗袍,詣太廟。具冕服,行望廟禮。陞詣廟內奉審,省器省牲如儀。

代行太廟冬享。十月初五日

○王世子具冕服,代行祭如儀訖,改具遠遊冠、絳紗袍還宮。

仁政殿月臺,行太廟冬享誓戒。丁卯九月二十五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出協陽門。入仁政門,至月臺降輿,詣版位立。宗親、文武百官入庭行禮訖,讀誓文官吏曹判書李始源讀誓文,刑曹參判李相璜莅之。讀訖,百官行禮如儀。乘輿出仁政門,入協陽門還內。

熙政堂,受文武新恩謝恩。丁卯九月十一日

○敎曰:「文武謝恩當親受,該房知悉。處所以便殿爲之,侍衛置之,服色以黑團領爲之。」

○具翼善冠、袞龍袍,陞座,新榜文武入庭行禮訖。宣醞如儀,命諸新恩以次進前,各詢姓名。仍令退出,尹致後李永錫各賜樂。

暎花堂,親傳咸興永興兩本宮衣幣、香燭。

○前一日,閣臣洪奭周、承旨李文會大酉齋裁香。是日,祭品及燭自內司奉來。檢書官詣大酉齋奉香而來,幷奉安于摛文院廳事,行封裹。閣臣沈象奎監封,仍奉彩輿陪進。自永肅門金馬門石渠門。至暎花堂,香燭奉安于堂內卓上,祭品架子奉于卓子傍衣幣自內出,中官奉詣仍行封裹如儀,奉安于卓上。親傳時至,予具翼善冠、袞龍袍,就座,閣臣南公轍李始源沈象奎洪奭周朴宗薰朴綺壽奉衣幣、香燭函,以次跪進。予跪受,近侍對擧以次授京畿監司金履度京畿監司以授差備官閣監鄭學溫秦泂、檢書官朴宗善李旭秀李光葵朴宗山金思玄,差備官以次奉安于彩輿。予降詣祗送位,衣幣、香燭、祭品由正路出。祗送如儀訖,入暎花堂還內。閣臣沈象奎京畿監司陪詣東門外幄次,奉授于楊州牧使宋冕載而還。

咸興永興兩本宮衣幣、香燭、祭品封裹于慶熙宮內閣。

○前一日,閣臣某、承旨某裁香于慶熙宮內內閣廳事。是日,衣幣自內出,祭品及燭自內司奉詣,封裹如儀。閣臣、承旨及禮堂某監封奉授于京畿監司某,檢書官以次奉授于彩輿。閣臣與京畿監司陪詣東門外幄次,傳于楊州兼任抱川縣監某而還。姓名竝小註書

春塘臺,行庭試文武科放榜。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協陽門。入靑陽門,詣春塘臺降輿陞座。放榜如儀,文武科擧人入庭行禮。命文科新及第某、武科新及第某竝賜樂。禮畢,乘輿出靑陽門,由協陽門還內。

詣太廟展謁,景祐宮展拜。丁亥正月

○敎曰:「王世子隨駕,衛內磨鍊。」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協陽門,降輿乘輦。出敦化門,至太廟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改具冕服,詣版位行禮。陞詣廟內奉審。仍詣永寧殿展拜,還入齋室。改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廟門外降輿乘輦。仍詣景祐宮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仍詣版位行禮,陞詣宮內奉審訖,還入齋室。少頃,乘輿,出宮門外降輿乘輦。至敦化門外,命貢市堂上率貢市人入侍。詢瘼訖,入敦化門。至協陽門外降輦乘輿還內。

○王世子隨詣行禮。

景慕宮展謁。丁亥正月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協陽門降輿乘輦。出敦化門,至宗廟前路降輦乘輦。至景慕宮大門外降輦乘輿。入齋室,改具冕服,詣版位行禮。陞詣廟內奉審訖,仍詣望廟樓御眞展奉奉審。還入齋室,改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宮門外降輿乘輦。至宗廟前路降輦乘輦,入敦化門。至協陽門外降輦乘輿還內。

○王世子隨詣行禮。

代臨春塘臺,行日次儒生殿講。試官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貳極門。由靑陽門春塘臺降輿陞座。試官及儒生行禮,以次進講訖。乘輿出靑陽門,由貳極門還內。

○令曰云云。

親臨春塘臺文武科放榜時,隨詣侍坐。丁亥四月十七日

○具遠遊冠、絳紗袍,乘輿隨詣春塘臺侍坐。放榜禮畢,乘輿入貳極門還內。

親臨仁政殿三日製時,隨詣侍坐。丁亥二月十三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詣協陽門外祗迎後,詣仁政殿侍坐。懸題訖,上還內,余就祗迎位祗迎。還詣殿內收券訖,還內。

丁亥二月十八日,王世子聽政于重熙堂。「上疏」稱「上書」,謹再拜上書「傳旨」稱「徽旨」,「啓依允」稱「達準依」,「狀啓」稱「狀達」,「啓本」稱「申本」,「啓目」稱「申目」,「謹啓」稱「謹達」,「啓聞」稱「申聞」,「稟旨」稱「稟令」,「上裁」稱「徽裁」,「敎書」稱「令書」,「伏候敎旨」稱「伏候徽旨」,「回啓」稱「回達」,「傳曰依啓」稱「令曰依達」,「傳曰允」稱「令曰依」,「傳曰不允」稱「令曰不從」或稱「勿煩」,「批答」稱「下答」,「傳諭」稱「往諭」,「入侍」稱「入對」,大臣備堂「引見」稱「引接」。

昌德宮行眞殿茶禮。壬辰九月二十二日

○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出廣達門降輿乘輦。出興化門,詣昌德宮,入敦化門,至仁政門外降輦乘輿。入仁政門,至萬安門外降輿,入齋室。時至,詣殿內行茶禮訖,陞詣奉審。還入齋室。少頃,出萬安門乘輿,至仁政門外降輿乘輦。出敦化門,入興化門,至廣達門外降輦乘輿還內。

詣眞殿展拜。

○自內行禮也。

註釋[编辑]

  1. 被謫蒙放秩、奪告身秩、職牒還授秩、譴罷秩、罷職秩
  2. 正宗朝戊午六月例
  3. 丁亥正月例
  4. 補外綱例
  5. 庭請例
  6. 若未錄啓,而初錄啓,則「推覈」下書「某踢某,第幾日致死,而此獄則云云」。
  7. 初檢、覆檢官姓名亦書之無妨
  8. 又綱例:判下諸道放未放成冊。以上仍則勿書之。
  9. 「惠廳、御廳以漕船致敗狀覆達」,「惠廳、禁營以漕船致敗狀覆啓」,「賑恤廳以海西畢賑狀覆啓」。
  10. 書曰「議政府進香于殯殿」,「某道臣某進香于殯殿」。